4月28日,记者从青海省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目前,青海省现存并登记入库的古树名木达1332株,古树群14处,群株数3456株,全省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成效显著。
近日,昌宁澜沧江县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在天堂山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时,发现了一株极为特别的古树。这株古树树形高大挺拔,树冠宛如巨伞,满树繁花恰似繁星,还散发着四溢的芳香。经林草专家现场鉴定,该古树为多花含笑,树龄已超千年。如此高树龄的多花含笑极为罕见。
近日,有关部门专门出台《古树名木保护条例》,这是我国首次以行政法规形式明确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对于加强古树名木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饱经千年风雨洗礼的古树如何“延寿”?近日,在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安波街道,一棵1400多岁的银杏树正在接受保育呵护。工作人员到此对古树进行“体检”,研究通过清理枯枝、水肥调控、病虫害防治等办法,复壮古树。
自3月15日起,《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将施行。根据全国第二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普查范围内的古树名木共计508.19万株。作为有生命的文物,每一棵古树都是活着的历史坐标,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科研价值。
日前,根据全国绿化委员会工作部署和海南省绿化委员会工作计划,三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第三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工作,依据普查结果和《海南省古树名木保护管理规定》,认定全市二级保护古树1252株。
千百年来,古树名木守护着绿水青山的生态本底,承载着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铭刻着民族发展的时代印记,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历史坐标、文化基因,被誉为“绿色的国宝”“有生命的文物”。
国务院总理李强日前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古树名木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5年3月15日起施行。
当前,我国普查范围内古树名木共计508.19万株。这些“有生命的文物”见证时代变迁、传承生态文化、演绎生命传奇,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生态、景观、科研和经济价值。
古树名木被誉为“绿色的国宝”“有生命的文物”,它不仅仅是物种资源、景观资源和生态资源的展现,更是一个国家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承载。古树名木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其保护工作,是国家高度重视的“国之大者”。